“六尺巷”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,仅两米宽的寻常窄巷。桐城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朴,在《旧闻随笔》中载道:“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,与吴氏邻,吴越用之。家人驰书于都,公批诗于后寄归云:‘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’家人得书,遂撤让三尺;吴氏感其义,亦退让三尺,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。”
张文端公即康熙王朝一品京官、文华殿大学士张英。史载其终生节俭治家,不论是暂住乡里、还是久居京畿,都精心将全年费用依月份划为12股,每月底总结所余“别作一封”,用来应付贫寒之急,或者“多做好事一两件”。
次子张廷玉官至军机大臣,逝后牌位被皇家供奉于太庙,在这个由关外铁骑统治的满清帝国,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。作家二月河曾评价:“雍正提拔干部的标准是‘公’‘忠’‘能’,‘廉’莫需言耳;君若不廉,应莫为官。张廷玉在紫禁城公干长达几十年,从来不乱做一件事,也不乱说一句话,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‘万言万当,不如一默’。不论在春风得意时,还是苦闷彷徨时,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的位置上。”
张氏父子虽然一直谨言慎行,但并没有“不作为”。当年,康熙为削藩常常召集张英等大臣商讨对策。张英晨入暮出,勤恳供职,凡有关民生利弊、四方水旱之情事,皆知无不言。张族后人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先祖两代宰相最有教益的品质,就是居朝为官要清正廉洁、进退得宜、有所作为,从不忘记‘以天下为己任’,这应是古往今来的官员们应当共同追求的美德。
悠悠六尺巷,铮铮万代臣;张氏身虽逝,吾辈当思忖。数百年过去了,张廷玉捐资修建的良弼桥依然矗立,默默地为大河两岸的行人提供便利。或许,这就是老百姓给予官员们的最高评价!